丹东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

  9月6日,丹东市委宣传部召开“丹东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围绕“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这一主题,丹东市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文旅广电局重点介绍全市坚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大部署、重要举措和积极成果。

  十年来,丹东市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公共交通等一批惠民工程,着力增加老百姓幸福感和获得感,立体化、系统化推动幸福宜居城市建设。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60个,完成101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整治花园河、白房河、五道河等5条城市内河黑臭水体,内河均达到长治久清标准。推动实施志愿军公园、杜鹃广场改造工程,新建鸭绿江休闲健身步道,城市生活元素趋于丰富多元。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5.8万公顷,推进一批美丽乡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辽东绿色经济区的地位更加凸显。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工程645.6公里,新建农村道路707.5公里,改造升级锦山大街等142条(座)城市道路和桥梁,公共交通分担率28.18%;46个卫生、教育重点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数字政府、“一网通办”“跨市通办”正在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退休金全部足额按时发放,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清零。

  十年来,丹东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丹东蓝”“丹东绿”成为城市名片。2018年以来,丹东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5亿元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解决了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企业污染等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成效显著,凤城市大梨树村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宽甸满族自治县河口村被命名为辽宁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显著,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取得新突破。丹东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14年的84.6%提高到2021年的94.8%;PM2.5年均浓度由2014年的48微克每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28微克每立方米,同比改善41.7%,空气环境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补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实施入河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全市5条城市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治理。12个国考断面河流水质全部达到优良级别,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2021年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市。

  十年来,丹东市文化工作以打造地域特色文化为抓手,推进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服务效能,助力丹东幸福宜居城市发展。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地方元素和时代元素,以传统节日为节点,以少儿京剧、文艺表演、非遗传习、主题征文、群众合唱为主要形式,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通过构建服务“一站式”、资源“数字化”、运营“长效化”的数字文化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和艺术普及的受益面,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整合丹东的红色文化资源、边城文化资源、英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加大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和产品供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深入推进旅游“后备箱”工程。建立起品类丰富的旅游“后备箱”商品精品体系、全域全时的旅游“后备箱”商品营销体系和品牌鲜明的旅游“后备箱”商品推广体系。

  (辽宁日报 记者 : 蔡晓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