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号子,流传于我国大连长海地区,是一种极具艺术特色的东北地方劳动号子。
长海号子分为船民号子和渔民号子。运输船比较大,号子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调子各异。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时使用的号子。形成初期调子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渔船渐渐增多,船体加大,结合渔业生产的特点,号子也随之增多了,同时吸收了船民号子的各种音调加以丰富。
今年66岁的刘玉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的现任传承人,8月17日,在长海县文化馆,刘玉来半蹲着双手张开举向天空,一把一把向下拽拉无形的帆绳,凄凉的吼着号子:“嗨呦嗨,啊……”为记者演示长海号子的魅力。刘玉来说:“长海号子来源于劳动,是干活、是用力时吼出来的,曲调苍劲吼声,没有经历过渔船劳动,是喊不出、表现不出长海号子精髓的。”
劳动创造出的长海号子
2010年,长海号子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古老的民俗文化艺术,长海县早在2005年就开始全面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号子,对老渔民进行访谈、录音、录像,分门别类地进行登记,并成立了长海号子研究学会,将大连市及周边地区的作曲家组织起来,开展研讨创作活动。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开始学唱号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保护传承基地也已落户小长山乡。而在长海各类旅游节、渔家风情节上,也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号子声。
长海号子唱词凝练,一般为两、三个字或四个字。通过一个人领(号子头)众人合唱的形式,激发大家的情绪,在统一号令的指挥下,同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完成船上的各项劳动,其内容大都健康向上,反映了船(渔)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海边,当苍凉的号子从船头响起,就意味着,一网网鱼虾就要蹦跳着跃出海面。男人们,在号子的吆喝声中,暴起青筋,黝黑的皮肤中透着光亮。他们肩拉背扛,或绳或网,甲板蹬出水, 沙滩跋出坑。网上船、人归航……
大连长海县,由一百多个大小不一的岛礁组成,千百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以渔猎为主要生计,必须经常面对险恶的大海,所以渔民需要集体活动,在捕鱼时更要统一作业节奏,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而长海号子也随之产生。
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长海号子越来越完善,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船(渔)民号子。主要有掌大蓬号子、拔锚号子、勒锚号子、蹬挽子号子、抽滩号子、出仓号子、摇橹号子、拉网号子等。
拴根绳,老人才能喊出号子
长海号子流传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分布在大连地区长山列岛周边的大小岛屿,流传面积总和只有100多平方公里,而且岛屿间的号子风格、曲调也不相同,有各自的特点,这主要是由长海号子 的传承方式决定的,即以船为单位,船船相传,代代相传。
2005年,民间文化遗产申报,长海县文化馆馆长王兆强带领同事每个岛走,找会唱长海号子的老人,录音录像、拍照、收集曲谱,长海县会喊号子的四五十位老人,其中年纪最小的75岁,年纪最大的90多岁,他们贡献了长海号子十几首曲谱,各式唱腔。
收录过程中还有一个趣事,王兆强现今仍记得清楚,老人表演号子,刚起了一个头儿,突然卡壳不会喊了。大家疑惑,印刻在老人骨子里的号子,陪伴老人一辈子了,怎么喊不出来了呢?这时有人出主意说:“这样喊不行,老人们喊号子只有干活时才喊,现在你让他空手喊,也就不会了,这样吧,在树上拴根绳,让老人们手握绳子模仿升帆,兴许能喊出来。”这样一来,老人们边拽绳子重复多年熟悉的动作边喊号子,还真的顺利喊了出来。
和老人学喊号子,他被一眼相中
今年66岁的刘玉来,是长海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长海号子市级传承人。8月17日,刘玉来给记者介绍自己喊号子的经历。2004年,47岁的刘玉来学习长海号子,刘玉来和十五六个有着唱歌底子的文艺爱好者跟着七八名七八十岁的老人学习喊长海号子。“只有我一个人得到了几位老人家的认可‘这个后生喊的好’”,刘玉来回忆:“喊号子不是歌,唱就可以,喊号子要有悟性。我为什么喊得像被选中,因为我有八年的船上渔民生活经历,摇橹、升帆、拉网、下锚等等,船上所有的活都干过,熟悉和亲身经历过,所以演唱、肢体动作、节奏都符合长海号子的喊法。”
刘玉来介绍,自己18岁上渔船干活,那时鱼多、工具差,两万斤的船,一天拉网3次打6万斤鱼,6个人下网、捞网到船舱,3个人一组,一筐300斤,一个在船舱里装,两个往岸上抬,船和岸之间搭着翘板,呼呼扇扇的,要小碎步颠着跑,最累的时候,一天下来倒头就睡,吃的馒头是好几个人吃的量。现在老一辈渔民走路有的还保持颠着跑的姿态,这是长期习惯使然。
三年帆船、三年机械船、两年拖网,八年的船上生活,刘玉来如今提起来仍是摇头感叹太辛苦。“长海号子就是在这种劳动中萌生的艺术,闲暇时不喊,劳动时、出大力时才喊,随着号子响起,大家伙整齐动作,力往一处使,才能顺利完成重体力劳动。”
传唱了千百年的长海号子,是长山群岛留下来的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今,那些曾喊过长海号子的年轻人,已罕见存世,长海号子也越来越被快节奏的生活所淡忘。随着劳动方式的改变,长海号子逐渐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土壤。
刘玉来也在创新,近年创作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海号子”传承、创新舞台剧《大撸·号子·红腰带》等优秀作品。还考虑在作品中加入女生元素,作品《钓鱼歌》中就有女生参与。在刘玉来看来,虽然传统号子中没有女生,但在这种纯力量全阳刚的艺术中,加入适当的女生柔美也是一种尝试。
从生活中走来的艺术最能打动人
刘玉来兄弟六个,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长海号子传承,以这六兄弟为班底,两个姐妹,六个兄弟媳妇,再加上子侄辈共28人,2014年成立、2015年注册“刘家大院”艺术团,吹拉弹唱样样俱会,自己写音乐、做背景布、做服装、做道具,在长海做公益演出3年,受到居民的欢迎。
“从生活中走来的艺术最能打动人”,刘玉来对此体会颇深,给记者讲了长海号子演出中的小故事。一次刘玉来和兄弟们在台上声嘶力竭地喊着号子,手里做着摇橹、升帆、拉网的动作,台下多个六七十岁的老人掉泪了,他们都是做了一辈子的渔民,有着船上干活的经历,被刘玉来的原景重现所感动;好些演出有外地游客,看到长海号子演出,起初看得不认真,随着演出进程,看进去了,向周围的当地人议论打听长海号子的来龙去脉,看完演出不走,围着我们合影加微信,都感叹地说:“这是什么节目,演得这么好”。
长海号子在刘玉来的坚持和发展下,虽没了在生产中的舞台,却在生活中成长的越来越茂盛,如今的长海,不仅长海号子进校园受欢迎,每个岛最重要节日“开渔节”,都要喊上长海号子来表演,甚至大连市内或其他沿海城市的相关节日也都找愿意长海号子来演出。
辽沈晚报特派大连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