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忆锋
我心中的大先生,是上小学时的班主任张老师。
张老师是我心中的大先生,但她个头并不高大,身高一米五多一点;她的职位也不高,只是一所很小的乡村小学校的老师。
上个世纪70年代,随父母下放农村,插队落户到盘锦,住进一位老乡家。老乡成了我们的房东。
房东家有老人,还有一对年轻夫妻。妻子姓张,是当地小学校的老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我上学了。房东的女主人,成了我的班主任,也是我启蒙教育的第一位老师。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快,走路也快,走起路来像是在跑。村路上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包括我在内的跟着张老师一起上下学的小孩子,背着简易的布书包,几乎是小跑着跟在她身后疾走,像是一群小鸡仔追随着老母鸡。
有一次,张老师好几天没来学校上课,大家很好奇。作为对门邻居,我消息灵通,把“秘密”告诉给同学们:张老师去市里参加汉语拼音教学培训了。培训之后回到学校,再教授给学生。张老师笑着说,这是现学现卖。
当地村民说话,带着比较厚重的辽西口音,张老师也是。但是在语文教学时,她却能做到“字正腔圆”,发音标准。张老师授课非常认真,学生学得也好。在后来的各年级学习中,我的汉语拼音考试从来没有丢过分……时至今日,一直心存感激,感谢来自乡村的小学基础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
在学校里,张老师不把我当门对门的邻居对待,在学习、劳动等各方面都是严格要求。发现缺点,严肃批评,不留情面,不惯毛病。那时学校劳动任务比较多,春天给庄稼苗浇水,秋天在稻田地拾稻穗,冬天的早晨给班级教室生炉子等等,高年级的学生还要参加生产队劳动。张老师要求我每项劳动都要积极参加,做到能吃苦,打消城市孩子的傲娇之气,养成朴素踏实的好作风。这些经历对一生的为人处世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包括工作以后的若干次进修培训等,走进很多所校园,接受过专家教授、高级教师的教导,但在我心目中,印象深刻的最不能忘怀的大先生,依然是那位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我的一年级乡村小学教师——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