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欢 徐 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推进和拓展,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及本质要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坚实支撑。“天下为公”的至高理想和“民为贵”的价值理念赋予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的坚定信念;“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的政治理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民共享现代化成果重要特征的文化根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重要特征的文化根基;“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自然观,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要特征的文化根基;“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的传统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永不称霸的文化基因,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特征的文化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固有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途径,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文明,以先进的理论与实践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天人合一思想等先进思想理念,并将之进一步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富裕的科学道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文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式现代化成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焕发蓬勃生机。
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在文化自信自强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不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代中国的崭新文化形态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现代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只有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坚持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审计大学、大连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