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屈原在想象中来了一场《远游》:“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微闾何指?是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是哪儿?辽宁人会抢答,在北镇。
那么,身在长江之畔的屈原怎么会知道远在东北的一座不甚知名的大山呢?
因为医巫闾山在屈原的时代是十分著名的。
《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 源远流长的镇山文化已传承了四千年。先秦时期已有山川祭祀之礼,镇山享配祭郊祀、巡狩望祀等祭礼。
何以雄镇北疆 揭秘华夏镇山文化
先有镇山而后有五岳
天下镇山只有九座:“东南曰扬州,其山镇曰会稽;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嵩山;正东曰青州,其山镇曰沂山;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泰山);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华山;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
现在人们熟知的五岳,实则在先秦是与医巫闾山一个位次,都为天下镇山。
《尚书》说镇山有十二座之多。是舜帝命大禹治水后,“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就是为了稳定天下局势,于每州境内选一座大山作为“镇抚之山”。《史记》则记述,镇山为轩辕黄帝首封。
何谓镇山?《辞海》说:“古称一方的主山为镇。” 东汉郑玄注《周礼》:“镇者,安也,所以安四方。”元朝皇帝为五镇山题御碑文:“三代以降,九州皆有镇山,所以阜民生安地德也。”也就是说,镇山的作用,就是使百姓富足,佑一州之平安。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就整合了各国的山川祭祀,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祭典。《史记》:“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因为汉朝崇“五”,于是五岳从九镇山中析出,余者地位不如五岳但高于秦始皇所列名山之上。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山川并非单纯的自然地理,其中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政治地理。这些天下镇山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统治者对地方实行有效控制的象征。
比如,在南北朝时期,梁与北魏就为山川祭祀打过嘴仗。南朝梁恢复了中断近二百年山川国家祭祀之礼,自称梁朝是 “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北魏朝臣立刻以“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来反击。因为按照当时的疆域情况,只有南岳和长江还在南朝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和平元年,文成帝东巡,“幸辽西,望祀医无闾山”。成为有史记载以来,帝王对医巫闾山的首次亲祭。
隋文帝诏立了北镇医巫闾山
公元628年,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第二年,在与朝臣讨论前朝灭亡原因时,特别提到了开皇十四年,也就是公元594年。
这一年,大隋朝的腹心之地关中地区确实天灾不断,先是春季继地震后又旱,八月又是大旱。“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自然灾害在古代中国频发,世人认为“异灾为天谴”是来警告朝廷的。所以灾难发生时,人间帝王就会向上天请罪,最官方的就是“罪己诏”。
594年,隋朝已经进入了鼎盛时期,鼎盛到满朝上下都求隋文帝去泰山封禅。“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
结束了天下三百年分裂的隋文帝自然有这个资格,不过也许是因为爆发了大旱,隋文帝说自己“何德以堪之”。于是决定只是东巡,路过泰山的时候祭祀一下就行了。“天可汗”唐太宗也曾几次想要去泰山封禅,结果因为都遭了天灾,没能去成。
最后,隋文帝“为坛于泰山,柴燎祀天,以岁旱谢愆咎,礼如南郊。” 以岁旱谢愆咎,说的就是因为去年出现了旱情,隋文帝自陈过失,向上天请罪。
“山川为天下衣食。”古人认为山川能主宰水旱,关系国计民生乃至国运。所以,“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在隋文帝决定东巡之前,公元594年闰十月,传统的国家山川祭祀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其后各朝代对“岳镇海渎”的祭祀之礼至此成型。
《隋书》载:“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
五岳之外的四座地方镇山,被隋文帝赋予了“国家镇山”的高度,从郊祀中陪祀的身份变为国家专祀。这也是镇山首次被赋予完整意义上的方位。后来在“四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西镇吴山”。
“国必依山川”,山川既是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亦是可依托的军事保障。从周朝时起人们对山川的祭祀就不仅仅是出于简单的自然崇拜,而是有了浓厚的政治意义。尤其是孤悬长城之外的北镇医巫闾山。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祀是政权合理性的象征之一,而戎则是证明合理性的手段。
594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史书只是一笔带过,就是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朝贡。此时,医巫闾山还不在隋朝的直接统治范围。将医巫闾山诏命为国之北镇,自然是宣示其为大隋朝治权的涵盖范围,昭示其统治的合法性。随后,隋文帝在营州(今朝阳)设闾山祠,望祭北镇医巫闾山。先秦古人,出征前必有祭祀。祭祀后,自然就是开战了。再二年,隋文帝发兵三十万东征。此后,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数度东征,最终由唐高宗将辽东重新纳入了大唐版图。而唐高宗挟此威风,泰山封禅。
北镇医巫闾山 从公到王再变回神
陪着高宗去封禅的是武则天,武则天当政时,已经将岳镇海渎视为臣下,给了自然山川以人间爵位。唐玄宗的天宝十年,加封各大镇山,正在安禄山和契丹人拉锯下的医巫闾山则被封为广宁公。
原本,在祭祀活动中,“天子”的称号用于祭祀天地鬼神和处理外族事务,“皇帝”称号则用于祭祀宗庙和处理内部事务。到了唐玄宗时期,岳镇海渎祭祀的祝文由“嗣天子”改称为了“皇帝”,无须再拜已成臣子的山川。而纳入了政权统治体系内的岳镇海渎至此更是祭祀不容有缺项。
在宋辽对峙的982年,辽景宗薨,后葬于医巫闾山旁,而在几十年前,第三任皇帝辽世宗也葬于此。
就在第二年,自觉兵强马壮了的宋太宗议定山川祭祀礼仪,规定“立冬祀北岳恒山、北镇医巫闾山并于定州,北镇就北岳庙望祭”。这等于是将辽的帝陵理论上纳入到自家地头。而后,宋太宗亲领大军北伐,不过,大败。等辽圣宗长大了,在1004年起兵复仇,宋真宗差点南逃,最后双方签下澶渊之盟,而后宋辽和平了百十年。
到了1113年,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完颜阿骨打继兄长位,意欲与大宋夹击辽朝。《宋史》载,这一年,也继位不久的宋徽宗又给镇山加封了王位。次年,阿骨打国号金,汇集两千五百兵马誓师伐辽。后来北宋和金又签了个“海上之盟”。
四十年后,偏安江南的宋高宗得到了一个坏消息,金朝海陵王完颜亮将都城南迁到了燕京(北京)“以居天下之正”。为了给南宋正名,于是赵构又再次给镇山封王,昭示存在感,北镇医巫闾山为广宁王。
八年之后的1161年,完颜亮率六十万大军南侵,一口气打到了长江边上。结果金朝后院起火,完颜亮好面子一定要先干掉宋高宗再回师辽阳平叛,结果杀了许多作战不力的金朝将领后,自己被兵变的乱军杀死于江畔。而被吓破胆的赵构也禅位于子。
1163年,都换了皇帝的宋金议和。1164年,金朝沿袭宋例,封五镇山为王爵,医巫闾山为广宁王。
此后,南宋望祭医巫闾山广宁王,而金朝也在河南府(今洛阳)望祭南镇会稽山永兴王,都在抢着显示自己才是天下正统。望祭也是合规的祭祀形式,是古代吉礼的一种。车马很慢的年代,因山川距离遥远,帝王不能亲至,故又称望。
史书翻到了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岳镇海渎、城隍诸神号”,将此前各朝代给山川封的爵位尽行革除。他说,“岂国家封号之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他认为皇帝虽是人间至尊,但并没有资格为山水神灵加封。“以山水本名,称其神”,于是,医巫闾山就改称为官方的“北镇医巫闾山之神”。
给医巫闾山定神号的时候,东北还是在元朝残余势力控制之下。遥祭医巫闾山不过半年,明军大举北伐,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其后,明军又大破北元二十万大军,至永乐帝朝,东北地区全部纳入大明版图。
于北平起兵靖难、三年得国的永乐帝,曾盛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自昔灵应彰显,而卫国佑民,厥绩尤著。”可以卫国佑民,使“物育民安”,大概就是镇山文化能够传承四千年的效用所在了。
而镇山文化的政治意义在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朝更是显露无疑。
元代的《御香记代祀碑》把北镇尊为“镇首”。明朝弘治年间更是认为“永奠东土,御我边疆,利我边民”的医巫闾山为“北镇礼秩居他镇之首。”清朝的康熙帝则作诗,“万古镇幽州,秩祀同岱宗”,将医巫闾山抬到了与泰山同样的高度。
理由也简单,古代的天下观或者宇宙观认为,五镇、五岳之内即是“中国”的核心。但即便是明朝将北岳从河北保定改在了现在的恒山,可是若没有医巫闾山,则京师北平不在天下之中,王朝正统性就有所缺失了。
清朝的道光帝是最后一位到北镇医巫闾山祭祀的皇帝。纳入国家礼制框架下的祭祀镇山活动,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镇山文化也因之实现了完整的传承。
时光越千年,已然成为镇山福地的北镇医巫闾山拥有大量的古建、遗址遗存,保留着关于镇山文化的最完整传承。
医巫闾山 镇佑东北第一山
东北最早见于典籍的名山
山不在高,历史文脉所系则巍然高绝。
医巫闾山,为东北最早见于典籍的名山。幽州之镇山,一镇北疆四千年。
车行辽河平原,至北镇市境,不必刻意抬头,目光所及处,一座大山就那么拔地而起。
遥想无数年前,东胡先民自辽西走廊东来,想必驰骋间骤然见此山,也必惊呼“看!好大的山!”医巫闾山,即是古东胡语“大山”的音译。山名似与中原名山大川有别,却也暗示了历代王朝对其地理位置必须重视。
中原来人见此山,“至此,山忽峭拔摩空,苍翠万仞,全类江左,乃医巫闾山也。”
说这话的人叫许亢宗,是宋徽宗时派往金国的使臣,去祝贺金太宗完颜晟即位。他说出了榆关(山海关)后见了许多山,都是荒凉的,唯有医巫闾山让他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秀美山川。
在宋朝人心中,医巫闾山仍是他们的北镇山,年年都要在定州遥祭。宋徽宗还给医巫闾山封了王爵,表示不离不弃。只不过,就在许亢宗归宋半年之后,宋徽宗被抓去北狩了。
1164年,金朝大定四年,议和后,南宋向金朝称臣。金朝随即册封医巫闾山为广宁王,规定“立冬,祭北镇医巫闾山于广宁府”,此广宁府就是北镇市。
与现今以辽河为分界不同,史书中的辽东、辽西都是以医巫闾山为分界线,也是古代不同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医巫闾山更是北方草原游猎民族崇拜的神山。元朝时再次封医巫闾山为王,“是镇首……加封贞德广宁王。”元朝皇帝说,对医巫闾山祭祀之隆重无可替代,因为此山“乃我国家根本元气之地,“比其他镇山更为重要。
在号称“天子守国门”的明朝,起到了真正镇佑北方作用的医巫闾山,地位更是被明确了,“北镇礼秩居他镇之首”“与五岳海渎同功”。
清朝统治者对北镇医巫闾山的厚爱更是无可厚加。康熙说,“穹崇磅礴,灵瑞所钟,实护王气,以壮鸿图”。雍正说,“葱郁兴王气……瞻仰万年同”。
清帝11次东巡中,往返时在北镇医巫闾山就停留18次,或亲自拜祭,或派遣官员致祭。
千百年来,医巫闾山是各朝代的祈福场所,祈福圣地、镇山福地之称实至名归。
北镇庙 清朝皇帝就来了五位
在北京的地坛和先农坛现在仍摆放着北镇医巫闾山之神的神位。明清两朝时每年的京城郊祭要以医巫闾山等镇山作为地袛的配神,配享方泽坛,有14位皇帝曾在地坛祭祀过。仅祭祀期间,皇帝就要跪拜70余次。
清朝时,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5位皇帝都曾亲自前往北镇医巫闾山祭祀,特别是乾隆去了三次,他们亲自祭祀的地点就是北镇神祠——北镇庙。
北镇庙位于广宁城西2公里的山岗上,西距医巫闾山4公里,是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至今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南北长280米,东西宽178米的北镇庙现有殿宇七重,整体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类似。
只不过故宫是象征皇权的明黄色琉璃瓦,而同样是红墙的北镇庙用的是品轶低一等的绿琉璃瓦,这自然也彰示着其“皇家血统”。乾隆还在北镇庙旁边修建了一座拥有81间房的庞大行宫。皇帝亲自祭祀共分九个仪程,皇帝从迎神到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2个小时之久。
朝廷对于北镇医巫闾山祭祀主要分为陪祭、春秋二祭的常规祭祀与非常规的告祀。非常规告祀就如明朝国家典制规定的:“国家有大典、大政务、征伐奏凯、岁时旱潦、河渠祈祷,或巡狩经过”都要派人专门到北镇庙祭告。
隋文帝下诏各镇山就山立祠,可是北镇医巫闾山路途遥远,官员祭祀不方便,两年后又在营州龙山(朝阳市凤凰山)建立闾山祠。
现在位置的北镇庙建于金朝,称广宁神祠,元朝进行扩建后称广宁王神祠。不过到了明朝,“止遗正殿三间”。
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北镇庙开始,整个明朝对北镇庙重修、增修了七次,永乐帝在位时就大修了二次。
清朝虽然对北镇庙进行了多次的维修与扩建,但都是建立在明朝建筑格局的基础上修建,没有改变布局形式。
清朝对北镇庙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光绪年。这次重修最终形成了北镇庙现今的规模和布局。
北镇碑林 实物史料宝库
北镇庙在当地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碑子庙,理由就是那里石碑多。
北镇庙现存元、明、清各代祭山、封山、重修庙宇、皇帝游山的诗文、大臣祭山诗文碑共56甬。
其中元代大德、皇庆、延佑、至顺、至正等年间的封山、祭山碑11甬;明永乐、成化、弘治、正德、隆庆和万历年间祭祀、修庙碑15甬;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及光绪年间祭山、修庙、游山诗文碑30甬。是研究传承镇山文化不可多得的史料宝库。
元代皇庆二年的《御香碑记碑》的碑文直接就说明祭祀北镇医巫闾山的意义:皇帝亲自祭祀五镇,是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的典章制度,就是希望“物育民安”。
明朝皇帝都是挺有特点的,北镇庙碑林里还有一甬成化十三年的《御祭祀碑》,碑文说,“国家敬奉神明”是为了“庇佑民庶”,可是这几年总有天灾人祸发生,“神奠镇一方,民所恃赖,”看到这种惨相,“能不疚心?”要是能“捍患御灾,变祸为福”,那就还继续敬奉,不然的话,莫谓言之不预了。
不过,在第二年,明朝又开始整修北镇庙,一修就是五年。但镇守太监韦朗对这次修整不满意,十年后再次增修北镇庙。两次重修事迹都有《重修北镇庙记》之碑留存。两位写碑文的巡抚除了宣扬韦朗的功绩外,也强调了北镇礼秩居他镇之首,“永奠东土,御我边疆,利我边民,与五岳海渎同功。”
清朝在这里的第一碑,是康熙亲政第二年遣官致祭后留下的《御祭祀碑》,碑文中他告知闾山神,我要真的亲政了,你得保佑我。随后他真就成功干掉了权臣鳌拜。
北镇庙中现存最古老的碑是元朝大德二年的《圣诏之碑》,是最早记载元代加封沂山、会稽山、吴山、医巫闾山、霍山为五镇山的实物史料。元朝同时在五大镇山敕造了此碑,但其他四镇山的《圣诏之碑》已经不知去向。回看北镇庙内留存下来的这56甬石碑历经风雨,就如磐石于历史长河中抵抗着时光之潮的消磨,坚守着历史的存痕,使得镇山文化得以传承延续。
镇山齐聚 五镇联合申遗
镇山文化是中华灿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传承和发展史,是华夏山岳祭祀社稷安邦的主要活动,毫无间断地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其文化遗存与史料积淀是一份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五大镇山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镇山文化同根同源。包括北镇医巫闾山在内的五镇是中国古代圣山崇拜传统的独特见证。五镇祭祀传统是一项传承有序的东方祭祀与信仰体系,融合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人文传统,深度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和信仰体系。
北镇市现在已经与其他四座镇山所在地政府一起,开启中国五镇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之路。
2006年,在中镇霍山,五镇就曾共商五大镇山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事宜,并发布了《五镇宣言》。经过十多年的反复酝酿讨论、沟通协商,各镇山所在地政府终于达成了联合申遗的共识。
2022年9月6日,五镇代表共同签订了《中国五镇联合申报自然和文化遗产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开启中国五镇联合申报“世界遗产”之路。目前,我国尚未有按圣山系统申报的世界遗产,五镇申遗可填补我国《世界遗产名录》上的此类空白。
北镇方面介绍说,此次北镇申遗的遗产构成要素由医巫闾山、北镇庙主体建筑及附属建筑遗迹、辽陵组成。在功能与传统上展现了独特的岳镇海渎祭祀文化,北镇医巫闾山的历代祭祀提供了史实实证。
北镇庙在建筑与规划上遵循中轴线对称原则,附属建筑巧布其间,堪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与装饰艺术的杰出范例。
尤为值得提及的是,相较于其他四座镇山,北镇医巫闾山更多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发展的过程,见证了契丹融入中华民族的历程。堪称统一多民族国家演进过程中的历史与考古见证。
申遗也是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北镇医巫闾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北镇人必将更加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站上保护与传承之路的新起点。
(本版图片由北镇市供图)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李振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