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日报记者 郝欣
一滴水中见太阳,小村庄里有乾坤。改革开放45年来,广袤乡村沐浴改革开放春风、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被誉为“中国土改第一村”的哈尔滨尚志市元宝镇元宝村就是这样一座书写传奇的村庄。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农村土地改革席卷黑土地,东北解放区土改工作队成员周立波,以元宝村为原型地,记录下这场社会革命,一部《暴风骤雨》让山坳里的小山村声名远扬。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村庄,希望的田野注入了新活力。在党组织带领下,元宝村人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落实包产到户的同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把贫穷的“光腚屯”变成富裕的“亿元村”。
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如今,元宝村转变发展理念,稳步转型,走上一条“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奋力续写黑土地上的新传奇。
老报道
从“光腚屯”到亿元村
“赵光腚”的后代们,富了!
“他叫赵玉林,外号赵光腚。他一年到头,顾上了吃,顾不上穿,一家三口都光着腚……”这是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中描写的情景。小说中被称为“光腚屯”的元茂屯,原型就是元宝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这里捧上了“金元宝”,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从“光腚屯”到“亿元村”,巨变是怎么发生的?1997年6月12日,《哈尔滨日报》头版刊登报道《元茂屯里话沧桑——访“赵光腚”的后代们》,生动再现了元宝村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抓住机遇、变富变强的故事。
春风吹到元宝村
今年已经82岁的元宝村党总支“终身名誉书记”张宝金见惯了暴风骤雨,但一回忆起改革开放后村里的那些光景,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波涛汹涌。
“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1980年的元宝村,那就是‘穷’。”张宝金告诉记者。土改让穷苦农民分到土地,日子逐渐有了起色。然而,到了干活“大帮哄”的年代,“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饭”,农民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元宝村经济几近崩溃,成了“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
变化从1980年开始。那一年,能吃苦、有担当、脑子活泛的张宝金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积极落实改革开放政策,元宝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198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从1980年的42元跃升到500元。
观念一变天地宽
温饱问题解决了,群众如何致富?党员干部怎么干?张宝金等一班村干部一直在思索。张宝金说:“咱要带领群众致富,守着一亩三分地可不行,得响应上级号召搞村办企业。”1986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元宝村定下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以工富农、比翼齐飞”的发展路径,决定利用村子紧傍林区、拥有丰富林业资源的优势,发展村级企业。
村里建起了小木农具加工厂,又建起了筷子厂、铅笔厂,一批批企业相继落户元宝村。从大连、北京,到日本、韩国、俄罗斯,元宝村铅笔和铅笔板远销国内外。鼎盛时期,全村有28家铅笔和铅笔板制造企业,全国约1/4的铅笔、3/5的铅笔板出自这里,从业人员达到3500人。
元宝村真的富了。1996年,元宝村成为原松花江地区第一个亿元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全省15个“红旗党支部”之一。
亿元村里新气象
在元宝村会计于克彬家里,有一本厚厚的老相册。相册第一页的一张老照片格外吸睛。照片里,20出头的于克彬扎着大辫子、身披大红花,身前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闪着光。
“那时,我在村里筷子厂担任质检员,由于出全勤、效率高、无差错,村里奖励我一辆自行车,这是全家人的骄傲。”于克彬回忆,“我进厂上班,一个月工资大约2200元,只一年的光景,我和我丈夫就在村办企业挣了4万多元。”村里企业多、效益好,乡亲们在家门口进厂打工当起了月薪族,工资高,还有分红。
日子越过越富,村民住上了楼房,置办了卡拉OK机和音响。每到周末,农家院里飘出阵阵歌声。
正如张宝金说的那样,“‘暴风骤雨’精神在周立波笔下流传下来,成为元宝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唤醒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激励我们为过上好日子而拼搏,铺就富民强村新路。”
新故事
元宝村捧起乡村振兴“新元宝”
走“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发展之路
10月23日一大早,秋日暖阳照耀着黑土地。元宝村的乡亲们已经忙碌起来,利用房前屋后晾晒玉米、稻谷、辣椒;铅笔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紧生产赶订单,一批批产品走下生产线……五颜六色的作物与铅笔产品与村庄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金秋乡村“丰”景画卷。
“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我们更加坚定地走‘精农业、稳工业、兴旅游’的发展之路。”尚志市元宝镇党委副书记、元宝村党总支书记邱树丽说,“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咱元宝村要捧起乡村振兴的‘新元宝’。”
稻米精农,黑土地“刨金”
“旱田不挣钱,我们就改水田;种普通品种效益低,就改种优良品种‘稻花香’。”村民郇金德清晰地记得村里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时,老支书张宝金眼里透出的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元宝村瞄准稻米产业发力。村里用8年时间试验成功“稻花香2号”,还注册了“村镇香”稻米商标,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优质稻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6000亩,170多名农民加入合作社,“抱团儿”致富。
如今,元宝村里已经建起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精米加工厂,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经营,日产出大米最高可达100吨。
“要让农民挑起‘金担子’,就要种好‘金稻子’。”邱树丽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下一步,元宝村将全力支持合作社壮大发展,大力发展稻米精深加工产业,持续推出围绕稻米产业的新产品,让美丽乡村真正散发“乡土味道”。
铅笔稳工,升级“老字号”
机器轰鸣、生产线流水化作业,在村办企业“金雪莲笔业”车间里,工人们穿梭往来,正把一箱箱铅笔装上车,重达20吨的货物即将启程发往上海。
铅笔是元宝村的“拳头”产品,但随着国家出台禁止砍伐商业林政策,铅笔产业面临压力,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也曾一度在低迷中徘徊,甚至濒临停产。
改思路、找出路,元宝村铅笔产业涅槃重生。村民于宪臣的铅笔厂淘汰了“大路货”,把年产量从2亿支降到1亿支,生产的36色出口铅笔,利润达到每支0.1元。村内的宝森木业有限公司把铅笔板的生产误差降到1毫米以内,主打软化铅笔板,订单量已超过生产能力1.5倍。
时至今日,元宝村仍以村级“体量”,稳稳拿下国内铅笔板行业“隐形冠军”。年产3000万罗铅笔板,占据超三分之一市场份额;年加工铅笔23亿支,占全国总量的20%。作为我国铅笔板、铅笔重要产业集散地,以及知名文具品牌重要供应商,元宝村同步叩开国际市场大门,铅笔远销德国、捷克、土耳其及东南亚国家。
红色旅游,焕发新活力
元宝村里,占地7400平方米的土改文化园区二期项目建设正酣。不远处的元宝山上,林木茂盛,松涛阵阵。村民们说,这里边有元宝村的未来。
“生态环境是咱的软实力,加上《暴风骤雨》这张‘金名片’,咱们的乡村旅游业就能被盘活。”这是张宝金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在元宝村的乡村振兴规划图里,红色旅游是重要的板块。每年,有2.8万人次来到元宝村,走进暴风骤雨纪念馆参观学习。
“我们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叫响元宝村红色旅游品牌,努力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展民俗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元宝村参观旅游,进一步提升元宝村红色文化资源品质。”邱树丽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时代的元宝村会更富更美。”展望未来,张宝金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