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家馒头店:尽管开业只有一个多月,但每天都有很多附近居民过来购买馒头,并且还要停留几分钟同“特殊”的服务员唠上几句。
除了面食美味可口外,更多的原因是,这家店是四位妈妈带着四位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自筹10万元共同经营的。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在店里工作,周围的街坊不断地用行动和爱心鼓励他们。
在辽宁盘锦市兴隆台区园林巷新疆馒头店,这温暖的故事正在发生……
四位妈妈一拍即合创办馒头店
这家小小馒头店在盘锦市兴隆台区园林巷的深处,是袁敏、范海燕、夏文英、孙丹四位妈妈创办的,她们都有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她们带着四个孩子一起工作。店面不大共三间,总共50余平方米,做馒头的蒸笼、燃气灶、面机等工具,面粉、小豆等原材料以及桌椅占据了室内大部分空间。门口处的柜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装好的白面馒头和南瓜馒头,不时有居民前来购买。
“我们四位妈妈是因为带着孩子一起做康复训练而相识,“袁敏大姐说,开这家小店的初衷也是想让孩子们走出来,让他们更多地和外界接触,掌握生活技能。
妈妈们尝试让孩子们装袋、蒸煮面食、送货,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开馒头店,既能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又能让我时时照顾到孩子。”另一位妈妈夏文英说。
12月7日早上7时30分,馒头蒸熟出锅了,热气腾腾的。随后,笼屉被摆放在了桌子上,此时满屋是麦香味。看着个头饱满的馒头,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待馒头自然放凉后,妈妈们带着孩子们将馒头装进袋里,五个一袋,挤出里面的空气,将口扎紧,准备出售。
小店不仅收获了爱心
也收获越来越多的好口碑
“最早策划的是西点店,我们四个妈妈几次研究后,一致觉得大馒头和面食更接地气,消费者更喜欢,”袁敏说。另外,馒头和面食的购买者大部分是爷爷和奶奶辈的人,他们也会包容这些患自闭症的孩子,他们毕竟要比普通孩子慢半拍。
开业一个多月,这家馒头店生意很火,平均每天可以卖到一千个左右。而在开业之初,由于还没有积累到稳定的客源,小店的生意并不是像现在这般顺利。房租、水电、人工、各项成本都是压力,妈妈们和孩子们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硬是靠着“好吃”打开了馒头的销路。
“从酝酿到选址再到开业也经历了一年多,总共费用10万元,”袁敏介绍,房租和各种设备就花掉6万左右,她们8月份考察项目,9月份选店装修,10月份试营业,11月份正式营业,一切都是亲力亲为。现在每天早上7点半营业,一直到晚上6点多关门。每天和四个孩子在一起,但收获的更多是欢乐。
“从她们开业的时候开始,我就常去买面食,物美价廉,用料很实在。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不容易,她们能带着孩子们出来创业更不容易。作为一名消费者,希望我的购买,能给小店增加一份人气,希望她们能更好地坚持下去!”老顾客李红梅大妈说。
培养四个孩子成为
未来的店长、面点师和前台
每天清晨,妈妈们尝试让孩子们装袋、蒸煮面食、送货,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小店不仅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好口碑,更让妈妈们欣喜的是孩子们的成长和改变:他们慢慢地学会了团队协作,也越来越乐观向上。
“这个孩子叫吴英弘,19岁,在盘锦田家技校学的就是面点师专业,未来培养成店长,”袁敏和三个妈妈一边干活一边规划着孩子们的未来。
“刘思彤是个能干的女孩,喜欢打扫小店的卫生,未来培养成前台接待员,张桐和杨其波做外卖主管……”
四个孩子因为这家小店而变得开朗,他们慢慢地学会了团队协作,互相之间会开玩笑、嬉戏、打闹,越来越乐观。
妈妈们说:“看到孩子的变化,我们打心底里高兴。为了孩子的未来,也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我们会更加努力。这个过程十分美好,既是孩子康复的过程,又是创造价值的过程。”
在寒冬里,盘锦这家小小的馒头店愈发温暖着妈妈们和孩子们,在劳动中“疗愈”,这家小店承载着爱和梦想,成为希望的“爱的样板间”。
“我特别支持他们,我也会告诉邻居和同事,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都来这里买馒头和面食,支持这家小店。”老顾客张国伟坚定地说。
辽沈晚报特派盘锦记者 徐刚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