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从时空跨度而言是世界上最为浩大的人工建筑工程,空间上跨越万里,时间上则是延续了两千年。先前的历史书上说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说的是秦汉长城,而后来重新修订的历史书又改为东起辽东虎山,则说的主要是明长城,新多出来的这两千多里,就是明朝修建的辽东长城。
明朝的辽东,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辽宁东部山区,山海关外的辽东镇,大明九边之首,指的是整个辽宁地区。不过,山海关外的辽东长城,在明朝称之为“辽东边墙”而非长城。
根据史料记载,辽东边墙并非是从山海关开始一路修到了虎山,而是从中间段开始,也就是从医巫闾山下的广宁城——今日之北镇市开始修建。
辽东长城为何人始建?
辽东长城何时开始修建的,史书上也并没有给出太具体的时间,一般都认为始筑于明成祖永乐中罢海运以后,但对修筑情况和位置走向又语焉不详。
“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璧贯。”(《全辽志》卷四)这里说的是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虽未提长城,但字里行间的意思就是在明英宗七年,也就是1442年,从山海关到开原修建了一连串的防御工事。
不过,研究者们认为,根据《辽东志》及其他史料记载,定辽卫指挥毕恭才是修筑辽东边墙的第一人,始于正统二年(1437年),最先修筑的是辽河河套地带的“广宁(今北镇)至开原”段。
《明宪宗实录》 “自永乐罢运后,筑边墙于辽河之内,自广宁东抵开原七百余里。”这也是首次提及辽东边墙。
这一“实录”内容引自明宪宗成化年间辽东边将邓钰的奏疏,其中提到最早修筑“辽河内边墙”是在“自永乐罢运后”,这应该就是辽东长城修建年代的上限。这在清康熙年间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中得到了印证。该书讲道:“(辽河套)明宣德以前皆属边内,自毕恭立边墙,遂置境外。”
《全辽志·边防志》也有记载,“至毕恭立边后,将辽河套置于境内。”
毕恭,在《明史》里无传,《全辽志卷四·宦业》中对他的事有记载,他生在绥中,祖籍在山东济宁。毕恭不仅最先主持修建了辽东长城,而且还主持编撰了《辽东志》,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有关东北地区史的综合性文献。
为何先从北镇开始修长城?
广宁是明朝经略辽东的桥头堡,明太祖洪武年间,明朝在辽东修筑包括了13座卫城,至少27座堡城。这些城镇自山海关向东,经广宁、海州、辽阳三城后,分别转向东北的开原、铁岭和东南的鸭绿江北岸,加上辽南沿海的金、复、盖三城,形成了对辽东全域的合围。
可以说,明朝的辽东防御体系,是先有城镇体系,然后才开始了边墙的建设。
而为何先在辽河河套地区先修了一段呢?
究其原因,辽东长城的修建一开始是为了防御被赶到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的反扑和侵扰,于是在最容易受到攻击的辽河河套地区先修建了防御工事。
蒙元势力“拦劫驿站”“入境剽掠”,而“辽东边备废驰”“守军城堡散落,不相呼应”“有明一代,自王翱、毕恭而下,汲汲于辽东之经营,倚山筑墙,依水建栅,堡台墩空之属间里而起。使士卒得望峰相引,合阵为抗,以有定之兵,而制无定之寇,以此防夷,似已得策。” (潘承彬《明代之辽东边墙》)
解决了当务之急后,明朝才从山海关外一直向西修建了到广宁段的长城,一直到成化年间,耗费了大约三十年,终于将两段长城连成了一片,再加上其后所建,所以明辽东长城一般被分为三段,从西向东为,辽西段长城、辽河套长城和辽东段长城。
北镇市考古和文物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周大利介绍说,“北镇市境内明长城墙体总长10.823千米。共有关城3座,堡城2座,烽火台17座。”
烽火台上还养着动物?
医巫闾山景区的核心处,保存着明长城的一座关口,名为“白云关”。白云关旁有烽火台也叫烽墩,在明朝是有士卒驻守的,其名为“墩军”,明朝人说,“边军之苦,莫甚于墩军。”
明嘉靖年间徐充的《暖姝由笔》就记录了墩军的生活。
每一个墩台配备五名守军,一名夜不收(斥候),还有一名炊事员。墩台上四面窗口每人守一面,即使是吃饭、喝水也不许离开。
墩台上还配备了动物:公鸡一只,打鸣专用;猫一只,通过猫眼睛瞳孔的变化来确定时辰;狗一只,用来夜间警戒。这些鸡、猫、狗都是吃皇粮的。
每天天亮,墩军就会放下软梯,先让狗下去,如果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再下去打水。无战事,墩军就做点手工换钱。
墩台的设置要看地形,有的相距一里,有的相距三五里。为防备偷袭,边墙外面要挖陷阱,有时也有野鹿之类的掉到陷阱里,墩军就能改善生活了。
墩台附近还要撒上细土,敌人的间谍只要走过,就会留下脚印。
遇到敌人来袭,那么白天狼烟,晚上放火,“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综合史料,仅坐镇广宁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第一次出镇辽东22年,亲自指挥的大战至少有50次,也就是一年至少要打两次。
远望去,已成景观的白云关依旧保持着它的庄严。岁月如斯,天地莽莽,与残存的长城默对,忽有风穿山林,拨弄着后人心弦。
马市堡的名字怎么来的?
在明代边镇驻防体系中,比烽墩大一级的称为“堡”。在北镇市正安镇有村名为“马市堡”,也正是辽东长城的一部分。而它的得名就是因为明朝在此设了与蒙元、女真势力交易的马市。
互市早在汉朝时就有了,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环节,是古代中央王朝与周边地方政权之间一种重要的经济贸易形式。
《明史·食货志》记载,“永乐间(1406年),设马市三:一在开原南关,以待海西。一在开原城东五里,一在广宁,皆以待朵颜三卫。各去城40里。”广宁的马市就在马市堡。
一开始马市还就是只交易马匹,明朝王圻在《市籴考》中记载:“俟马至,官给其直(值),即遣归。”通过马市,明朝补充了急需的战马,而塞外部落也获得了相应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说得上是互惠互利。
不过,正统十四年(1449年)兀良哈部劫掠辽东,于是明朝关闭了广宁和开原的两处马市以示惩罚。到了成化十四年(1478年)又恢复两处马市。
马市再开后,一个月两次的开市日期逐渐不再受限制,几乎成了日市。明朝李贡曾作诗:“累累椎髻捆载多,拗辘车声急如传。胡儿胡妇亦提携,异装异服徒惊眩……”可见马市的热闹。
不过,马市可不是谁想来交易就能来的。辽东马市的政治属性极为突出,明朝为塞外部落首领颁发“敕书”,作为在马市中进行贸易的凭证。没有敕书的人不能入市交易,敕书的数量也有限制。以女真人为例,整个女真部落持有的敕书数量不超过1500张。
女真人为什么喜欢朝贡?
敕书,可以看成是明朝对塞外部落的一种羁縻控制手段,“赐敕书,各统分部”,就是将各部落的大小头目任命为大小官员。敕书上面写明了官职和等级,只有拥有敕书的塞外部落才可以进入马市和上京朝贡。
朝贡可不是给明朝皇帝送礼,对于塞外部落来说,那是发财的机会,所谓“有贡就有赏,有赏就有市(交易)”。明朝的熊廷弼就说努尔哈赤“自五百道之贡赏入,而始富”。当然,这五百道是努尔哈赤花了五年从各部落抢回来的,他十三副铠甲起兵时手里才三十道敕书。
朝贡对女真人而言,无非是承认其对明朝的隶属关系,更主要的是可获取极高的经济利益。
单从赏赐上来说,那些指挥使什么的动辄几百两银子到手,就连随从每次也能混个二十两左右的银子。而且朝贡获得的赏赐仅是一方面,带的货物都会被明朝以高出市价几倍的价格来购买。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女真人朝贡的热情,明成祖永乐四年,各个女真部落就朝贡了29次,明宣宗时,更是一年多达46次。
不仅次数多,来领赏钱的人也多,几个加起来不过万人的小部落联合上京朝贡,一下子就能去四五百人。
得了赏赐,他们回到马市就一顿爆买,“辄以所得彩币或驽马,市(换)耕牛及铜铁器皿”。
这朝贡跟搬家似的,大明朝自然是受不了了,明英宗朝开始就不得不限制女真人的朝贡次数和人数。
“因建州等卫野人女直来朝日众,供给浩繁,敕令一年一次来朝,其数不许过五十人。”——《明实录》
这一下没了天上掉的馅饼,女真人也受不了了,原本还算安稳的女真人地区开始动荡。特别是明朝最早设置的建州卫,也就是后来努尔哈赤起家之地,因离明朝疆域近,所以开始屡屡犯边。
明朝开始也没想打,就让建州三卫的首领入朝朝贡,当然是给了大量的赏赐。结果,《明实录》说这些人“贪求无厌”,于是,1467年,明朝出动三路大军围攻建州卫。
当时的建州女真可谓不堪一击,很快就被平推了。三位首领都被处死。但是东北安稳的局势已经被打破,使得大明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拱卫辽东。其后不过百年,庞大的明朝就被东北乱局拖得摇摇欲坠了。